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被譽為“中國石刻之鄉”,石窟造像多開鑿于中晚唐至兩宋時期,現存唐宋摩崖造像10萬余尊、石刻佛經40余萬字。自宋代以來,時間以風作鑿,在石窟造像上刻下歲月的痕跡,外層的涂料盡失后,留下了最本質的石質肌理。(文案:吳曉 攝影:張可凡)
圖為茗山寺的摩崖造像。千年的雨打風吹,在石窟造像上留下了水波紋狀的風蝕痕跡。
圖為茗山寺的摩崖造像。
圖為茗山寺的摩崖造像。時間以風作鑿,在石窟造像上刻下歲月的痕跡,駐足于此,仿佛能感受宋代吹來的風。
圖為塔坡的摩崖造像,莊嚴中透露著靜謐的美。
圖為塔坡的摩崖造像。
圖為臥佛院的臥佛。受山體地形限制,和常見的造像右臥不同,臥佛院的造像罕見地左臥于山崖之上。這尊身長23米的臥佛也被稱為“世界最長左側臥佛”。
圖為臥佛院的臥佛。右下角是臥佛院的文物管理員吳忠富,他已在此值守了40年,對臥佛院了如指掌。
圖為華嚴洞的摩崖造像。四川人將樂觀理解融入到了石窟造像中,讓造像在莊嚴中透露著人間煙火氣。華嚴洞中的菩薩造像頭戴花冠,胸前綴飾瓔珞,還蹺著“二郎腿”。
圖為毗盧洞的紫竹觀音造像。與常見的觀音造像不同,紫竹觀音造像左腳懸于臺外,右腳蹺起,悠然自得。
紫竹觀音造像設計巧妙,能因觀看角度不同,呈現出男相、女相的視覺效果。紫竹觀音造像雕刻精細、容貌溫雅、神態倜儻,有很濃的世俗風味,被譽為“東方維納斯”。(拼版圖片)
圖為毗盧洞的供養人石刻。供養人指出資開窟的人。毗盧洞中的供養人石刻大多儀態端莊,但其中也藏著“彩蛋”——看,這一尊在靠著墻打瞌睡。
文明上網,理性發言
轉載要求:轉載之圖片、文件,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,亦不能抹去我站點水印。
下載‘今日資陽’APP 了解更多新鮮資訊